没有先烈的牺牲与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是怎样一种力量主导着这一巨变?透过国家博物馆“百年巨变——雕塑作品展”,或可窥见从曾经苦难走向当前坦途的历程。近百件雕塑作品,细致刻画了旧中国人民的深重磨难,生动描绘了新时代的崭新面貌,人民共享小康的幸福生活。
“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创作感人的内因。展厅里,《轰炸》《农工之家》《农奴斗争盼解放》等中国现代雕塑同样承载了这种情怀与理念。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身处法国的滑田友从报纸上看到上海、南京沦陷,愤懑之情促使他创作了雕塑《轰炸》石膏稿,塑造出一位中国母亲在危难时刻用生命保护孩子的形象。期间德军占领了巴黎,滑田友把《轰炸》原稿藏在煤堆里得以保全,直到1946年才完成铸铜作品。这立刻引起了刚刚饱受战争创伤的法国人民的共鸣,在巴黎产生了轰动效应,为此法国教育部收购了这件作品,珍藏于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
《农奴斗争盼解放》是群雕作品《农奴愤》第四部分。整组群雕综合多种艺术媒介,塑造出西民翻身做主、创造历史的时代形象,其背后还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当时接受创作任务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创作团队,此前已整整10年没有从事雕塑创作实践,这次任务激发起这些雕塑家们的创作激情。他们远赴青藏高原写生采风,终于在1975年9月完成了群雕创作。后来在给群雕定名时,一首民歌《农奴恨》给了大家启发,有人建议定名为《农奴苦》,但“苦”字缺乏反抗斗争的象征意义,“恨”则缺乏主动性,后来讨论结果是“愤”字,它承载着从“受苦”走向“复仇”的递进,从隐忍走向行动。
即便在艰苦岁月里,也不乏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和孜孜追求。与《轰炸》反映战争灾难迥然不同,作品《农工之家》折射出从鲜血里萌发出了“苦难之花”。刘开渠1945年的这件作品,塑造了典型的中国农民与工人形象,展现了田园间男耕女织的美丽场景。从技术层面来看,作品利用高浮雕——中浮雕——浅浮雕三个层次的塑造展开叙事,再现中国工农阶层劳动的现实场景,充分体现“艺术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观。
刘开渠曾多次回忆《农工之家》的创作来源:“常看到人们充满希望的春种,德信体育满心快乐的秋收,农闲时又紧张愉快地做木工、漆家具建设自己的生活。一天,我坐在屋前,看到孩子们在女主人的带领下,又说又笑地喂猪喂羊的情景,忽然感到这是多么动人啊!要是做成雕塑,把这种情景永远凝固于泥塑之中,该多好啊!”《农工之家》显然传递出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以雕塑塑造农工形象,德信体育开创了中国雕塑史先河。
跟先辈雕塑家塑造的农民形象相比,作品《5G时代》明显更具当下生活气息,雕塑上石磙、半头砖、尖脚老太太、家猫、旱烟袋、拐杖……浓浓亲情、浓浓乡土情怀扑面而来,老太太左臂扬起,手举一只精致手机似乎在,春风般的笑容绽放在她的脸庞。农民形象与新科技相结合,更突显新时代的农村新风貌。
群雕《生活如歌》《岁月静好》《过年》则用平视的视角,刻画了普罗民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购房买车的消费生活、德信体育爷孙用手机合影、欢天喜地过大年的美好生活场景,歌颂幸福快乐的各类日常形态,彰显安居乐业、击壤而歌的和平盛世。这让人联想起坐落在深圳的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展现深圳不同职业背景的普通人一天的活动状态,如联系客户的保险从业员、工作中的设计师、清洁阿姨、路上的中学生等,形成了作品、现代社会、民众三者间的沟通互动,让大型公共艺术创作融入大众生活。
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体育竞技状态也是现代雕塑所关注、所刻画的新对象。田金铎《走向世界》塑造一个健美女运动员在快速竞走的瞬间,有意把底座处理成圆环状,既暗示竞走姑娘步履的轻灵快捷,又象征着中国在奥运赛场上“零的突破”;黎明的《崛起》为国际奥委会所珍藏,其灵感来源于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巅峰会师”。1985年5月,中国、日本、尼泊尔登山队联合攀登世界最高峰,首次实现了人类“南上北下,北上南下”双跨会师峰顶的梦想。
这些天,中国国际空间站正沿地球轨道运行,三位中国宇航员在天和核心舱有条不紊开展工作。展厅作品《逐梦》《梦想启航》均塑造了中国宇航员形象。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飞天梦圆,他们承载了国人太多期待。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