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大足石德信体育APP刻一眼千年

2024-10-22 04:47:4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有一种辣叫重庆火锅,有一种精神叫红岩”“一半赤诚,一半热烈”……大学生眼中的重庆,精彩纷呈。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携手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第四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纪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重庆行”活动。活动中,3所学校的29位师生沿着7条路线,到巫溪、广安等地展开采访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这群青年大学生的视角,探索并呈现这座城市的多元面貌,德信体育看看青年如何观察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在重庆大足区,静静矗立着一座座气势恢宏的石刻群,它们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栩栩如生。这便是大足石刻,它是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大足石刻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石刻仿佛都流淌着历史的声音。

  苍翠掩映下的大足石刻景区游客如织。惟妙惟肖的宝顶山圆觉洞造像、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造像、龛窟如蜂房的北山摩崖造像……市井生活,烟火人气,被生动地堆叠雕刻在山石之上,游客们缓行于山水、驻足在崖壁,聆听精美石刻无声地讲述着一段段传奇故事。步入石刻群深处,只见一尊巨大的卧佛,卧佛半身隐于石崖之下,德信体育仿佛与石崖融为一体。这尊大佛体形高大,构思巧妙,工艺高超,古人没有现代建筑测量设备,却雕刻出如此恢宏的石刻艺术品,这份匠心和坚持,令人叹为观止。

  走入石窟寺,虽然透过佛像依然看得出精妙的雕刻技术,但石窟已如垂暮老人,不再有往日的雄武亮丽,而是“百病缠身”。重庆多雨潮湿的天气对大足石刻来说是巨大的考验,“湿气腐蚀”“风化”等问题,导致许多石刻人物不是没有手就是没有头,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如何让历经千年的石窟寺健康而有尊严地活在当下,将文化薪火传承下去?“文物医生”们绞尽脑汁。光谱室、便携检测室、实验室……在大足石刻文物医院里,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多种文物“诊疗”设备应有尽有。面对风化、渗水等问题,文物医生用科技给文物“体检”“看病”“治疗”。文物医生,让更多“患病”文物的生命得到延续,焕发出新的活力。大足石刻文物医院也是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的研究基地,我们了解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物医生这个行列中,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新能量。我想,这也是大足石刻匠人精神的延续,修复,是为了更好地守护。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足的山川不仅孕育了壮观的石窟艺术,也催生了众多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文物医院,我们走访了大足石刻第十六代传人刘能风,他一生专注于石雕石刻技艺,这背后除了执着,还有一份责任。30年来,在无数荣誉前,刘能风依然继续“沉浸”在石雕设计与制作中。很难想象,为雕出满意的作品,他曾砸坏无数个亲手制作的“不达标”作品。日有所进,久久为功,令我感动的是,他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在“刘能风石雕石刻工艺技能专家工作室”,他带领徒弟们雕刻了无数件创意作品,身体力行推动大足石雕产业快速发展。多年来,他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能工巧匠三百余人,其中有不少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他们的带动下,大足区的石雕产业和“大足雕客”匠人培养走出了一条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从古代匠人,到现代的文物医生和石雕艺术家,他们虽然相隔千年,但是匠心却一脉相承。文化传承,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足石刻,一眼千年,石刻用最古老的方式留下了最不朽的文明,德信体育今天,我们也是美好生活的匠人,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美,弦歌不辍,追光前行。(西南政法大学学生 彭柳)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