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

2025-01-23 04:01: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2024年10月2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正式开幕。在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致辞中谈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自成立至今熠熠生辉,璀璨闪耀,自前瞻探索至深耕细作,从扎实迈向多元,几代人以雕塑为史笔,勾勒国家发展之轨迹,铭记民族奋斗之历程,映照时代变迁之精神,肩负历史使命,秉持文化自觉,共同铸就了雕塑系的辉煌篇章。”①本展览一方面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建立以来的教学实践之路,另一方面也基本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现代雕塑从启蒙时代到自醒自觉的厚重历史,最终意图是为了深入探讨雕塑艺术所蕴含的历史议题,进而为中国现代雕塑提供学科的归属认知、方向指引及使命担当。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2)

  展览以38个纲要词条为线索,细说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来的重要阶段、创作理念、教学设置和当代探索。展厅中详尽的物料、文献及雕塑作品全面展现了90年历程的三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即启蒙时期、自醒时期和自觉时期。

  “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示之最直接者为雕刻。”②1918年,蔡元培于北京美术学校开学典礼上,郑重提出了增设雕塑系的倡议。这一创举不仅深刻革新了我国的艺术教育体系,而且极大地鼓舞了众多有志于雕塑艺术的中国青年学子远赴西方深造,从而标志着雕塑艺术在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进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正式开启了其在中国现代启蒙道路上的重要篇章。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3)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4)

  时至1934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了雕塑科。随后,雕塑科教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得益于那些远赴法国学习雕塑并归国的中国学子,如王静远、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王子云和郑可等。他们深入汲取了欧洲雕塑的造型精髓,并在回国后,将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风格引入中国现代早期雕塑的创作与教学之中,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启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中国雕塑在初期深受欧洲传统的影响,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雕塑迅速孕育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时代内涵。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5)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6)

  在抗战时期,这批“法派”雕塑家在启蒙的道路上,将艺术与救亡的理念紧密相连。刘开渠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其悲愤而坚定的艺术表达,发出了时代的呐喊;王临乙的《汪精卫跪像》则直接触及了民众的愤怒与血性,成为民族情感的直观写照;滑田友的《母与子》《轰炸》以及王朝闻的《民兵》等作品,则通过“微观”的视角,细腻地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民的渺小与坚韧。这些雕塑作品,无疑构成了中国现代雕塑启蒙时期最为辉煌的篇章。与欧洲雕塑对纯粹美学和形式的追求不同,中国雕塑在探索形式语言的同时,更加注重构建和思考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话语体系,“为人民而作”的艺术理念,由此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重要起点和核心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所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雕塑人才。这一问题背后的实质也即中国现代雕塑需在新时代中继续思考和摸索全新的主题内容、独特的形式风格和科学的学科建设。而这也是中国现代雕塑的自醒之路。其自醒主要来源于三点。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7)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8)

  第一,雕塑学科对于苏派的吸收。在国家外交的大方针之下,中国从苏联聘请了尼·克林杜霍夫开设培训班,以吸纳来自苏联的艺术创作方法和经验。“苏派”经验就此和“法派”教师融合。这为中国雕塑学科系统的建制提供了重要的造型基础。这一时期培训班学员的习作,充分展示了早期雕塑教学对于造型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这恰恰也帮助中国梳理、建构自身的雕塑语言。

  第二,雕塑学科牢牢抓住了中国雕塑的传统源泉。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雕塑学科开始拓展符合中国雕塑的形式与语汇的自身道路。刘开渠主持雕塑研究班工作,对石窟、寺庙和民间雕刻技艺的走访和吸收丰满了此时的教学实践,更是推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重大成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与雕塑创作研究所于此时共同探索反映民族叙事和构建国家记忆的纪念碑性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典范性地展现了新中国雕塑的艺术成就。由中央美院雕塑系教员主导创作,它融合了写实主义、民族形式与时代风格,标志着纪念性雕塑的高峰。雕塑家们开始就此反哺自身的雕塑创作,一批融合民间艺术、展现写实之风和宏大体量制作的雕塑是此时中国雕塑的重要写照。刘开渠的《劈山引水》以其质朴的农民形象,颠覆传统精英叙事,赋予人民英雄气概,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伟大力量,是这一时期雕塑艺术融合民间艺术、写实风格与宏大叙事的重要例证。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9)

  第三,雕塑学科对历史的反省和对思想的解放。自醒并非一蹴而就。回顾历史,在1978年之后,中央美院雕塑系迅速开办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教学。在新时期的培养中,这些雕塑家逐步吸收来自生活的真实片段,反对“虚饰主义”,在坚持硬质材料的同时不断探索全新的艺术形式。这些毕业生有的以传统为养分,如孙家钵《屈原》以满目疮痍的诗人形象回应了对过去时代的感悟;有的则是捕捉了生活的趣味时分,如朱达诚《三个和尚没水喝》便以诙谐的历史题材表现了对于日常生活片段的抓捕;而有的则深入至雕塑语言的形式探索,如刘骥林《山泉》即对传统写实主义发起了思考和挑战,流水般的线条和夸张的比例引发了对于纯粹形式的追索。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0)

  至此,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以其不懈的探索与深厚的积淀,不仅稳固地构筑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学科基石,更培育了大量优秀的雕塑家。在“为人民而作”的艺术宗旨引领下,雕塑系的师生们勇攀高峰,不仅践行了这一核心理念,更在此基础上迈出了创新步伐,深入挖掘并展现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雕塑形式语言与深邃主题内涵。通过融合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经典语言,中央美院雕塑系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既植根本土又面向未来的“自醒”之路,其作品在形式与意蕴上显著区别于西方雕塑的传统轨迹,为接下来中国现代雕塑的自觉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

  八五新潮的到来是促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走向创新的开端。雕塑系的学生们此时面对的课题是如何“求新”“求变”,无论从形式、语言还是观念,他们都试图突破过去的规训和主题的桎梏。反之,这恰恰对雕塑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以曹春生为首的雕塑系教师们则选择了“认真抓基础教学,尊重自然、研究自然,继承前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规律,才能夯实基础,而简单地否定,只会自乱阵脚。”③对基础的坚守和对艺术规律的尊重成为了雕塑系逐步自觉的关键点。借助这一点,雕塑系在历经“基础”到“观念”的关注转移过程中,依旧强调扎实基础,“由此培养出一批兼具传统造型功夫与现代艺术创作意识的雕塑先锋人才。”④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1)

  1994年,隋建国、傅中望、张永见、展望和姜杰的五人系列将中国现代雕塑引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们的艺术实践显著地体现了一种共性,即通过深度剖析并创新性地运用媒介语言,巧妙融入个人观念的思考与阐述,从而促使中国雕塑艺术领域向观念艺术的广阔范畴拓展。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诸如坚实矗立的枕木、被铁丝网紧紧束缚的巨石、充满神秘意象的地门、遭受钢铁强力挤压的红橡胶、被木棍精心夹持的毛皮、剥离了躯体的衣物以及以石蜡精心塑造的易碎婴儿等,这些原本为人们所熟知的物质材料,经过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被赋予了全新的、截然不同的符号学意义与阐释空间。“对于观念艺术的超越成为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挑战。”⑤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及对人类精神状态的深刻人文省思,为中国的现代雕塑领域注入了独具特色且鲜明的变革力量。批评家论其意义为“雕塑的自觉”。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2)

  展览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空间细节,在即将进入1994年之时,策展人设置了通道画廊的展览板块,通道画廊作为雕塑系自发形成的展示空间,如今已然成为展现雕塑学科教学成果的特色切入点,板块以狭长的展示空间犹如一个时空隧道,让观者穿越其中是从上世纪90年代穿越至今。回首上世纪90年代,“1994年作为一个转折,五零、六零后两代人将本土与全球化思潮汇入一炉,自觉开启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历史。体现在美术学院系统里则是进入21世纪后的现代材料教学和观念艺术实验性教学的发生和建立。”⑥因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行了教学改革,转向了泥塑写实与材料应用并重的基础课程体系。除了基础的泥塑教学之外,系里设置了六个材料车间教学。“目前雕塑系的学科布局与教学体系完整并趋于稳定,这是长时期探索、改革、调整、优化的结果。”⑦结合基础、实验、应用、传统四方面学术架构,2009年雕塑系更是在吕品昌的带领下“率先成立了定位于中国本土造像传统的写实方向的第六工作室,这在全国开了先例”⑧。最终形成了如今六大工作室的教学样式。“二十年来,雕塑系稳定此教学格局与实践,德信体育登录……持续回应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当前需要和问题,并有进一步的成果产出。”⑨因此,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持续为中国雕塑领域培养了一批既拥有深厚技艺基础又充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问题意识的雕塑艺术家。本次展览精选呈现了这批雕塑家的创作成果,并设置了独特的“室外展厅”予以展示。艺术家们借此机会,进行了多维度的艺术探索与实践:王中《海》反映了身体横线延展的韵律;王伟《衡》是对术表现力的展现;唐颂武《美神与我》意图寻求宗教美学的当代性;牟柏岩的《胖子》直面社会现实,为观众开辟了与个人内心、社会环境和解的思考路径;梁硕的《城市农民》系列记录了社会转型期“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变迁;柳青的《G4472·新世界》体现了艺术对民生细节的深切关注;杜英奇的《我的戈多》塑造了一个行进中的“人”,是对人类总体性生存状态的思考;黄山以《列传》为代表,探索古典文化在当代语境的新对话;夏理佳追溯生命的起源,将对生命的沉思凝结于作品《源点》之中。张辰虓《鲁迅·文集》展现了雕塑和文学之间共同的韵律感;徐圣伦的《安眠曲》探讨了生与死的关系;刘冠南的《主体》依旧聚焦于对历史经典主题的当代叙事。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3)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作品的室外放置考虑到了环境的因素,有的倚靠校园的长椅,增加了人物的现实感;有的占据校园小道交叉处,更能直面路人;有的恰恰设置于光阴交汇处,增加了剪影感。德信体育登录作为空间性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雕塑在室外空间的展陈相较于室内展厅,不仅为作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还促成了环境与艺术的深度互动,为每次展览带来全新的环境阐释与观赏体验。就此,这些作品以雕塑为媒介,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的需求、民族的诉求以及国家的发展议题,展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时代活力与社会责任感。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4)

  雕塑系师生所引领的艺术性改革同样反哺至国家层面的主题性创作之中。1995年和2021年先后受国家委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团队以“集体创作法”的工作方式先后完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和中国史馆群雕《信仰》。前者采用碑林形式,构建出气势如虹的雕塑方阵,青铜巨制彰显历史沧桑;后者则以“宣誓”造型为核心,塑造了71个人物涵盖不同身份、性别、阶层,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信仰》被看作当代中国现实主义具象雕塑的新标杆之一,以美术作品表现党史的典范。无论是从雕塑媒介的创新运用,还是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呈现,两座主题性创作雕塑两作均为雕塑艺术与国家精神融合的典范。其创作过程更是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艺术实践中的“自觉”行动。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他们在雕塑艺术语言探索上的不断自我反思与突破,也彰显了其作为艺术创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使命的勇于担当。通过新时代的主题性创作,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以艺术之名,为新时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5)

  在展览的尾声部分,两件极具深意摄影作品形成了中国现代雕塑史的互文关系:一件是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全世界在看着我们》,另一件则是近期创作的《我们在看着全世界》。这两件作品不仅作为时间的见证,更成为了雕塑系师生跨越半个多世纪进行艺术与文化对话的桥梁。通过对比这两张照片,雕塑系的艺术家们不仅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回望与反思,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时代、国家的思考与发声。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开幕式上特别设立了“雕塑学科90年杰出贡献奖”⑩和“雕塑学科90年特殊贡献奖”⑪的颁奖礼。经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批准,中央美术学院向诸多为中国现代雕塑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进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表达了对其贡献的肯定与感激。此外,雕塑系更是以“雕塑学的自觉”为题,举办了全国雕塑专业学科建设论坛。论坛聚焦展览中的历史性议题、雕塑创作实践及学科建设等核心议题,与会学者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共同探索雕塑学科的未来发展路径,推动了雕塑艺术的学术进步与传承创新。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6)

雕塑杂志【特别关注】黄山丨从启蒙到自觉:“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德信体育平台院学科90年”展评(图17)

  本次展览“以‘雕塑大系’命名,一语双关,既包括内容,也指向方法”“基本上就是在阅读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⑫而最终,希冀借此展览进一步思索何为“雕塑学的自觉”,其“主要是基于激励意识和策略意识的双重考虑,既一方面捅破窗户纸,以正名的方式赋予近二三十年实践中出现的思考和实践以现实的方向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希望以整体性策略性意识,从全局和未来着眼,斟酌雕塑由启蒙而自觉的百年进展在近二三十年的雕塑思考和实践以及未来意义。”⑬作为中西文化交汇、路径自主探索与独特风貌形成的典范实例,中国现代雕塑在面临深刻内在局限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其独特艺术特性的塑造与彰显。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东西方雕塑传统碰撞与融合的深度实践,也是中国现代雕塑在自我定位与路径选择上从启蒙到自醒再到自觉的自主性突破。

  ① 林茂.雕塑大系 雕塑大戏——在新的时代铸造属于我们的新篇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2024.10.26.

  ③ 曹春生.雕塑的变与不变——雕塑系任教三十五年有感[J].美术报,2024(11)02:4.

  ⑤ 隋建国.百年回眸——三个大的历史过程清晰地摆在面前[J].美术报,2024(11)02:4.

  ⑨ 张伟,曹庆辉.阅读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J].美术报,2024(11)02:3.

  ⑩ 获奖名单为:王静远,滑田友,刘开渠,王临乙,曾竹韶,傅天仇,钱绍武,盛杨,王克庆,曹春生,司徒兆光,隋建国,吕品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