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025年1月12日至1月23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刻’不容缓”课题组展开了一场为期12天、覆盖5个地市的古代石刻保存与保护调研之旅。这场以“古代石刻保存保护发掘”为主题的实地考察,旨在探讨山东省范围内古代石刻的保护成绩与面临的问题,同时提出具备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建议。
在这次调研的最初一站——青州市,课题组首先走访了青州市博物馆及驼山风景区。青州市博物馆的副馆长杨老师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的基本情况,藏品部的王老师和付老师则针对展厅中古代石刻的保护、修复及展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课题组对古代石刻的价值与保存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驼山风景区内的实地调查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指导老师葛老师带领下,报告小组对驼山石窟及摩崖石刻的保存状态进行评估,并讨论了其损坏程度及保护措施。青州之行,使课题组意识到了青州市博物馆在古代石刻保护方面的创新做法,成为了其他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学习的榜样。然而,青州市在专业技术、资金和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的匮乏问题,也为全国范围内的文保护单位展示了共性挑战。
进入调研的第二站,课题组成员抵达了历史悠久的泰安市。岱庙作为古代帝王封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丰富,是古代石刻保护方面的重要一环。调研组与岱庙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分析了岱庙内古代石刻的保护与宣传现状。
与此同时,课题组意识到,古代石刻的保护并不仅限于修复,预防性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同样值得关注。这种观念的提升,对增强古代石刻整体保护体系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聊城的调研活动中,课题组先后参观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及聊城铁塔。通过对运河文化的探讨,课题组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在古代石刻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数字化不仅提升了古代石刻的保存与宣扬,同时也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对保护措施的探讨中,课题组一致认为与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古代石刻保护工作亟待突破的瓶颈。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需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执行的全面优化,方能保证保护措施的实际落实。
接下来的调研来到了济宁,课题组分别参观了汉魏碑刻陈列馆与曲阜三孔。汉魏碑刻陈列馆展出的自汉代至宋代的石碑以及明清的墓志铭,让课题组领略了古代石刻的艺术魅力。在曲阜的孔庙碑林,诸多古代石刻的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成功案例。
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合理的整体规划和无缝的资源整合是古代石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总结济宁地区的古代石刻保护现状时,课题组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保护意识,提升公众参与度,并注重保护工作中的长期投入。
在济南的调研活动中,课题组的视野进一步拓展,涵盖了济南市博物馆、千佛山等多个文保单位。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课题组不仅积累了可借鉴的古代石刻保护经验,更清晰地认识到各级文保机构在保护理念与执行能力上的差距。
为此,课题组提出需对基层石刻保护与宣传进行重点提升,以推动整体保护水平的提升。此外,加强网络宣传也成为课题组后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信体育APP结合线上资源优化古代石刻文化的宣传效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工作,使课题组对山东省古代石刻的保存与保护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并强烈感受到古代石刻所面临的存亡危机。从人员短缺到宣传力度不足,这些现实问题巩固了古代石刻保护“刻不容缓”的信念。
课题组最终提出了包括添加碑刻帽檐及增强故事化介绍的多项针对性建议,得到了专家的支持与多家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可。古代石刻既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守护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依然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这次调研,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人员将继续推动古代石刻保护的实践与理论,努力在时间的长河中守护祖辈留存的文化脉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