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精神,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熠熠生辉。东北抗联第一军,便是这样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存在。
为了纪念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迎接全国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有幸受邀参与吉林市抗联第一军军旗主题雕塑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深感自己肩负着厚重的历史使命。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尝试,更是对抗联先烈们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再现和追思。将英雄们的行为凝聚在一面军旗、一座丰碑呈现在世人面前,让历史的光芒穿透岁月,照亮当下与未来。
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吉林磐石,这片英雄的土地,是抗联第一军的发祥地和早起活动的重要地区。“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东北人民陷入到水深火热之中。在满洲省委的领导和帮助下,磐石地区的人民奋起反抗,组建抗日武装。
1931 年 12 月成立了磐石赤色游击队,1932 年 6 月,磐石赤色游击队改编为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同年 11 月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 年 9 月,队伍改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4 年 11 月,扩编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6 年 7 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在杨靖宇的领导下,抗联第一军迅速发展壮大,下辖3个师,人数最多时达到 3500 人以上。他们活跃在吉林省中部和广大南满地区,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同时,抗联第一军与第二军共同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担任总司令兼政委。
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我和创作团队开始了充满敬意的探索之旅,查阅了大量党史资料、抗联军史和抗联回忆录,前往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进行了数次踏察,满怀深情地凭吊了磐石抗日斗争纪念馆。
我们在淅沥春雨中感受着地窨子、哨所、密营遗址、战斗工事的厚重与温度。雨中的黝黑树干、满山坡的黄花和赭红色大石头(我称它抗联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触景生情之间似感有英雄们在修械所、战地医院忙碌进出,在点将石上呼唤着每个战士的名子┄
纪念馆里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都生动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通过拜访抗联后代和历史学者、专家,聆听他们讲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这些点点滴滴都为这次主题性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
几番初稿设计完成后,邀请了党史、博物馆、艺术院校专家教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才定稿进入制作程序。
雕塑的核心主体 ——军旗,承载着最为深厚的历史内涵与情感寄托,是力量与信念的象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红色一直是热血、革命、激情与牺牲的象征。德信体育APP它是抗联战士们在战斗中流淌的鲜血的颜色,是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燃烧的炽热信念的具象化。当人们凝视这面鲜艳的军旗时,内心深处对那段残酷战争岁月的记忆被瞬间唤醒,对抗联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造型设计上,参考博物馆中复制陈列的抗联军旗,我们用红绸做成大旗,在鼓荡的春风中挥舞摇动进行着模拟实验,且通过连拍,定格画面作为主题创作的原型素材,再用整理、提炼、概括的手法将具象的军旗赋于了象征性的雕塑语言。
作品通过简洁流畅的线条、体量的有意味夸张所形成的厚重感、勾勒出军旗在风中猎猎激扬的动势。它仿佛具有使观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代入感:抗联战士们高举军旗,冲锋陷阵、旗面上弹洞累累。旗裤的白底黑字换成统一红色,阴刻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文字、五角星和镰刀斧头在凸凹中色彩鲜明,增加了主题性的整体感和层次感。
军旗结构骨架采用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的不同型钢,为雕塑主体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结构,旗面采用不锈钢板锻造、焊接,金属的冷峻坚毅赋予了军旗现代艺术所强调的形式美,更象征着抗联精神如同钢铁般坚韧不拔,历经岁月洗礼而永不褪色。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切割、拼接、锻造、焊接、补腻、打磨、喷漆等工艺,严格把控每一个工序环节,在确保作品质量和精度的前提,按计划进度完成雕塑的主体制作。
军旗的高度设定为 19.48 米,将吉林解放的年份融入军旗的高度设计,不仅是对抗联历史与吉林解放历史的紧密呼应,更是对这片土地上所有为自由和独立而奋斗的人们的永恒铭记与崇高致敬。旗长 32 米,则是为了纪念 1932 年红军 32 军南满游击队在红砬子建立这一关键历史事件。
基座设计十四步台阶,象征着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 14 年抗战历程。由地产天岗石材红、白两色构成的火炬和白山松水图案,进一步丰富了雕塑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抗联战士们在白山松水间,高举着这把希望的 “火炬”,在黑暗中与日寇顽强战斗英勇行为。基座四周分别铭刻了领袖对东北抗日联军功绩论述的语录和杨靖宇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节选,“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更让人们感受到抗联精神的伟大力量,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承和发扬抗联精神,“听党号令、为国为民、坚如磐石、勇往直前”!
在创作抗联第一军军旗雕塑的过程中,秉持着将传统雕塑技艺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在材质的选择上,钢龙骨和不锈钢的运用体现了现代工业材料的质感和力量感,确保了雕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锈钢锻造的军旗,则赋予了雕塑现代艺术的光运用和线型美,展现出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熠熠生辉。而地产石材的运用,则是对传统雕塑材质的回归。石材所具有的天然质感和纹理,为雕塑增添了一份质朴和厚重,使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在造型设计上,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军旗的飘扬姿态是动态的,它象征着抗联战士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仿佛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舞动,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而基座的沉稳则是静态的,它代表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坚实后盾,为飘扬的军旗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寓意着抗联精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根基。这种动静结合的设计,使雕塑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既富有张力且动静相宜的空间视觉能量,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既能感受到抗联战士们的英勇豪迈,又能体会到历史的深沉与庄重。
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表达与技艺的运用相辅相成。每一次对雕塑线条的雕琢、每一块材料的拼接,都饱含着对抗联先烈们的崇敬与缅怀之情。努力试图通过雕塑的每一个细节,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例如,在军旗的褶皱处理上,力求表现出军旗在风中招展时的真实感、趋向性和力量感,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在基座的图案设计上,运用抽象符号元素,使其呈现出红色岁月和地域特征。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运用现代数字化设计工具辅助创作同时提高雕塑的精准度和表现力,力求将抗联第一军的历史内涵和精神风貌完美地呈现在作品中。
雕塑制作工地,也是一个充满汗水与斗志的地方。东北吉林,八月秋高,即要防晒、又得防雨,各种安全措施一个都不能忽视。一阵大雨后,天气骤晴,技术工人上岗,一个年青焊工脚下一滑,人从架子上坠落。正好落在一堆柔软的防护材料上,受点擦伤。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泥土,笑道:“一定是抗联战士在保佑我”,说完就迅速爬上架子,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六旬老汉老张在搬运钢材时,不小心砸了脚。工友们纷纷围过来,关心地询问伤势。老张满不在乎地说:“我皮实着呢,没啥大碍!”第二天,他果然又出现在了工地,一瘸一拐地忙碌着。他的乐观,感染着每一个人。
安装工地邻近的果园主人,看见工人每天劳作,心中十分感动分。主动将一筐筐熟透的秋梨、海棠果送到工地。酸酸的味道在大家口中却是无比的甘甜。
工地上一只流浪的花猫,每天都在钢材堆中穿棱,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觉。起初瘦骨嶙峋,后来大家都喜欢喂它,花猫变得膘肥体壮,在工人休息时跳到身边撒娇,成了大家的开心果,它为紧张的工作增添轻松温馨的气氛……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需要与周围的空间和环境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抗联第一军军旗雕塑选址位于吉林市长吉高速西口南侧的高岗之上,这里背靠连绵起伏的群山,苍松拱卫、翠柏环绕,自然的景观衬托,使鲜红的军旗愈加醒目、招展、壮阔。周围自然的坡地和营建的抗联纪念广场构成的“地貌”相依衬,形成了一种有机连接和彼此呼应的场域,促使着人们对当年抗联将士英勇战斗场景的追忆与联想。灯光设施的投射,更使夜晚的军旗雕塑演映出一种特别庄严肃穆的氛围。
抗联第一军军旗雕塑的创作,在当代社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它是对抗联历史的永恒纪念。在和平年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历史记忆容易被遗忘。而这尊雕塑作为一段历史载体,能够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直观地了解东北抗联第一军的历史,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缅怀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先烈。它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让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文化教育方面,它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一代,通过参观雕塑、了解雕塑背后的历史故事,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德信体育APP德信体育APP抗联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等品质,也能够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指引,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努力奋斗。
抗联第一军军旗雕塑的创作,是我对抗联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艺术与历史、文化与社会关系的一次深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力量。希望通过这尊雕塑,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抗联历史,传承抗联精神,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艺术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借本文发表之际,对磐石市博物馆李秋红馆长,吉林市委党史研究室杨伟刚先生对雕塑创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