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山东曲阜孔庙举行。图为八佾舞表演。 李明芮 摄
为弘扬孔子文化、传承礼乐文明,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近日在山东曲阜举行。活动自2023年开始举办,至今连续举办3年,已成为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和重要品牌。
在前两届春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届孔子文化春会延续两岸青年同祭孔、海峡两岸崇圣成人礼等特色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礼乐传承、注重青年参与、聚焦儒学方向,特别增设海峡两岸儒家四圣家学会讲、“走进孔子”台湾青年行读儒学体验营等系列活动,旨在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守护两岸文化根脉,强化两岸精神纽带,增进同胞心灵契合。
2025孔子文化春会崇圣成人礼现场,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子博物馆首席名誉馆长孔垂长为来自海峡两岸的36名学子授礼。
3月31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山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深圳至圣孔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曲阜尼山圣境尼山讲堂开幕,台湾地区有500余位各界人士与会。
启动仪式现场举行了“海峡两岸《论语》读写接力大会”颁奖仪式。出席春会的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向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市民族小学、济南市历城二中、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4家单位赠送孔子像。庄重肃穆的“八佾舞”、节奏明快的街舞“孔夫子请指教”、轻盈飘逸的扇舞和“扇之美”轮番上演,传统与现代交织,经典与潮流碰撞,德信体育APP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深深烙印在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在台湾的校园内,可以看到孔子的塑像静静伫立,仿佛向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诉说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台湾青年代表郑雅羚说,在山东的记忆与体验,更让她深刻地体会到,无论身处何地,文化的血脉始终将我们紧密相连。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对话,两岸同胞必然能够守护共同的文化,为两岸和平和民族复兴注入更多正向的能量。德信体育APP”孔垂长表示,今年的春会延续前两年的精髓,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他期待通过春会,中华礼乐文明的火种传续后世、传播四方。
“大陆是我的家,也是所有台湾同胞的家。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团结,一家人就要相亲相爱,一家人就要一起共同努力。祭孔是寻根,是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希望把我们优良的传统、好的文化跟精神传播到全世界!”台北县前县长、台湾旺旺集团副董事长周锡玮表示,两岸文化同源、饮食同源、血脉同源,大陆和台湾一家人的感情同源。
“‘春会’谐音‘春回’,也意味着海峡两岸同胞于春暖花开的季节在大陆团聚。”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在致辞时表示,希望台湾青年通过参加本次春会能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产生责任感,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脉络和历史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
“孔子文化春会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两岸沟通交流,特别是文化沟通交流的一个新平台。”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于晓明提出,两岸文化上的联系是割不断的,是深入骨子里的。希望台湾年轻人多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闯一闯,不断增进了解,拉近感情,凝聚更多共识。
“两岸关系越是复杂严峻,我们越需要牢记中华文化这条纽带,通过文化交流增加了解、增信释疑、增进认同。”出席春会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黄文涛表示,两岸同胞的文化血脉不可能被切断,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事实无法改变。
4月1日,伴随着开城、开庙、起户、敬献花篮、乐舞告祭、行鞠躬礼等仪式,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之两岸青年同祭孔活动拉开帷幕,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这里徐徐展开。
晨光熹微,礼乐和鸣,编钟的余韵在孔庙朱红的梁柱间回荡。站在大成殿前的青石台阶上,来自文教基金会等团体的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并肩而立,齐声朗诵经典。朝阳中的孔庙飞檐剪影如诗,透过满树漫天的杏花,穿过历史的烟云,将两岸文化血脉紧密相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台湾同胞用闽南语吟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陆同胞以各自方言或普通话相和。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仪式的简单复刻,而是精神内核的共鸣;真正的文化根基,是不同的生活语境,却共享同一套生活密码。
“参加祭孔仪式带给我一种时空交错的感受,让我亲身参与并见证儒家文化的延续。”台湾青年罗晨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置身祭孔仪式现场,聆听古乐、观瞻行礼,使《论语》中的思想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而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到这里参加祭孔仪式,我深感荣幸。”台湾青年唐亦翔在参加完祭孔仪式后说,曾经,自己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认知仅存于课本的字里行间,而当踏入曲阜,亲身参与祭孔仪式,才真切触摸到儒家思想的深厚底蕴。“儒家思想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之中,身为青年应不断传承。”
“这是一趟文化溯源之旅。回到孔子的故乡参加祭孔意义非凡,服装和仪式都让我惊艳。亲眼见到规模宏伟、古色古香的建筑,亲身参与庄重肃穆的祭孔仪式,仿佛与历史撞了个满怀。”台湾青年卓郁絜感慨“不虚此行”,来到曲阜,穿过孔庙的一道道门拜谒至圣先师孔子,深刻感受到儒家文化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经过这次文化之旅、祭孔之旅,儒家文化的‘DNA’一定会在台湾青年的血液里更加深化。”萧旭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能让台湾青年深刻领悟儒家文化精髓,将中华文化融入生活日常,进而在心底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使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纽带愈发坚韧牢固。
“孔子的思想有许多利于两岸发展的智慧,例如‘和而不同’与相互尊重,‘推己及人’与互相包容。台湾必须珍惜与大陆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这样两岸才有和平发展的空间,也才有光明璀璨的未来。”萧旭岑说。
本届孔子文化春会,特别增设了“斯文在兹——儒家四圣家学会讲”。孔、颜、曾、孟四氏后裔以及众多学界专家与会,共同探讨儒家四圣家学的传承、转变和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儒家四圣”即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四氏学是历史上衍圣公府为孔、颜、曾、孟四氏“圣裔”特设的学校。
孔垂长首倡孔、颜、曾、孟四氏后裔再聚首,在四氏学旧址举办儒家四圣家学会讲。
“四氏嫡裔跨越时空再次相聚,不仅是对先祖精神的追思,更是对‘斯文在兹’信念的庄重回应。”孔垂长表示,儒家家学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在家族层面的具体体现和传承方式。
孔氏“诗礼传家”,颜氏“克己家风”,曾氏“修身慎独”,孟氏“母教崇德”等家学传统,是家族教育的精神根基,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孔垂长认为:“在世界风云变幻、人类文明面临新挑战的当下,探索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之路至关重要,要让经典融入生活,让家风吹拂社会。”
孟子第七十六代嫡长孙孟令继表示,人犹如一粒种子,成长环境恰似孕育种子的土壤,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出茁壮成长的幼苗。“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曾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令霞表示,在曾氏家族中,自省循礼是人人牢记的准则,孝道传家也是曾氏家学的重要内涵。“孝道不仅仅是一种家庭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我们要传承和弘扬曾氏家学,让仁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颜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颜秉刚详细阐述了颜氏家学的相关内容。他介绍,颜氏家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注重家族成员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实践。“在当代,《颜氏家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视早期教育、培养独立人格、注重实践能力等启示。德信体育APP”(本报记者 张文敬 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