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守护“石头上的史书”——重庆大足区政协助力大足石刻保护传承小记德信体育APP

2025-04-15 23:28:0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暮春的清晨,宝顶山石刻群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游客们通过手机屏幕就能“触摸”到千手观音的每一道衣纹褶皱——这是重庆市大足区政协推动石刻数字化保护的生动展现。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10万余尊造像已跨越千年。如何让“石头上的史书”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区政协以科技赋能、人才筑基、文旅融合为支点,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中持续书写着政协答卷。

  “石质文物的风化侵蚀以毫米计,保护必须同时间赛跑!”在宝顶山摩崖造像前,区政协委员曾盛指着手机里的3D模型介绍,传统保护手段面对酸雨、风化等“慢性病”力不从心,而三维数字测量技术让每尊造像拥有了“数字孪生体”。

  针对文物风化这一痛点,区政协联动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动建成集监测、预警、修复于一体的“文物医院”:搭载200余个传感器的监测预警平台24小时捕捉岩体细微变化,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宝顶山1.2平方公里石刻群的毫米级测绘,数字存档精度达0.05毫米。

  如今,打开“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小程序,用户不仅能360度“云游”千手观音、六道轮回图等经典造像,还能通过AI技术“复原”部分残缺文物的历史原貌。这一创新,也让不可移动的世界遗产“走”出了深山:2024年,大足石刻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数字展厅日均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海外社交媒体线亿次。

守护“石头上的史书”——重庆大足区政协助力大足石刻保护传承小记德信体育APP

  在大足石刻研究院修复室内,该院文物保护工程中心主任陈卉丽正带着徒弟用鹅毛管为一尊宋代造像补色——这已是她第37次参与石刻修复。

  “每道修复痕迹都是文明的接力棒。”冯娟委员的提案促成了“专家带徒”机制的落地:陈卉丽带领团队承担了大足石刻75处5万余尊造像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主导制定《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等3项国家行业标准,让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有了“大足经验”。去年,工作室为北山石刻“转轮经藏窟”修复的“数珠手观音”,凭借“最小干预”修复技术荣获全国文物保护科技成果奖,被业界称为“在石头上绣花”。

  如今,大足石刻修复技艺已纳入重庆市级非遗项目,职业院校开设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每年输送技术人才,让老石匠的手艺从口传心授走向了体系化传承。

  在《黑神话:悟空》游戏论坛,玩家们热烈讨论着“宝顶佛湾取景地打卡攻略”;2025年央视春晚镜头扫过大足石刻时,“大足石刻孔明灯秀”瞬间登上微博热搜;当东方歌舞团舞剧《天下大足》巡演至合肥,观众观看后感叹:“从舞蹈到舞台装置都非常震撼!忽然有了跟着舞剧去实地感受大足石刻的冲动。”

  这些“破圈”场景,源于刘雯委员《关于文化遗产活化的建议》提案的落地实践。大足石刻博物馆将3000万组点云数据转化为数字艺术,《一沙一世界》沉浸式光影秀让“华严三圣”在现代投影中“走下”崖壁;文旅部门推出“石刻寻宝”AR互动,游客在景区扫描特定造像即可触发剧情动画,年轻游客占比从2022年的18%跃升至2024年的45%。

  从海拔500米的崖壁到数字云端,从修复台的放大镜到舞台的追光灯,德信体育APP大足区政协的提案、协商,串起了一条跨越千年的文明守护链。正如区政协主席廖文丽所言:“当科技接住历史的接力棒,当年轻人读懂石头的语言,文化遗产就真正活在了时代的年轮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