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德信体育APP泰山石刻的种类及形制

2024-11-10 17:55:3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泰山石刻的种类繁多,从细目上分不下30余种。但从形制上分,大致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记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9种。

  一、石碣:是指上小下大,上圆底平,周身为圆或方圆,文字环刻于四周的一种石刻。石碣的形状,是古人依据山的形状而刻意模饰形成的。石碣的形制最早见于先秦,唐初发现的所谓《石鼓》,系当时许多学者讹以为“鼓”,实为石碣。

  石碣的形制主要存在于秦代,汉以后则极少见,至东汉石碣已被碑刻所代替,故后人往往把碑与碣混而为一,简称“碑碣”。

  二、石阙:是指古代宫殿、祠堂或坟墓前所建的高柱形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台之间留有空缺以

  为通道,故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盖为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悬法,谓之象

  魏。”可见阙、观、象魏,三者异名而同物,皆为大门的标识物,后因以阙为宫门的代称。秦汉以后的阙,皆以石雕成,中为阙柱,其下有座,阙柱之上有顶盖石,德信体育网址

  顶盖石之上有顶柱石。顶盖石多为覆斗形,类似四阿顶式屋顶,华丽者多刻有纹饰。

  石阙的形制出现比较早,春秋初即有阙。就全国来说,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石阙,今尚存不少,但至今未见到隋唐以后的石阙。

  三、碑刻:指刻有文字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竖石。许慎《说文》云:“碑,竖石也。” 此解不甚明确。《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此说甚明。

  碑的起源,最晚始于周代。初始的碑,主要用作拴牲畜、测日影计时或墓葬下棺时置辘轳用,与后世的刻辞碑有明显差别。

  专为刻辞而设碑始于东汉。刻辞碑的中间部分称碑身,这是刻辞碑的主体,主要用于镌刻铭文。碑身的正面称“碑阳”,背面称“碑阴”,两个侧面称“碑侧”。碑

  文一般刻于碑阳,立碑人与赞助者衔名及施资钱数刻于碑阴。有的碑文太长,碑阳刻不完的亦可刻于碑阴或碑侧,也有的只刻碑阳,碑侧、碑阴不刻任何文字。碑的

  顶部称“碑额”、或“碑首”,主要用以题刻标题。标题一般都是篆书,称“篆额”;亦有隶书或楷书者,称“题额”。碑首的形状不一,常见的有圭首、圆首或方

  首,华丽者为螭首。碑的最底部称碑座,德信体育网址或称碑趺,主要用以稳固碑身。质朴的多为方座或梯台形座,华丽的多刻有纹饰或为龟趺。

  古代刻辞碑的形制受官阶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柳宗元叙唐代葬令时云:“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泰山现存的碑刻,凡皇帝或省布政使以上官员所立,大都龟趺螭首,且形制高大华丽。

  摩崖石刻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种石刻形式,远在商周以前已有之。秦始皇所刻的7处刻石中,碣石一刻很可能是摩崖石刻。泰山现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占57%以

  上,重要的如唐《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门铭》摩崖石刻等,其他刻于自然石上的题名、题记、题诗,几乎遍布泰

  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显著特点。从制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费省功倍,简便易行,免却伐山采石之劳,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壮丽。从内容方面看,内

  涵丰富,无所不包,或颂德,或记事,或题名题记,或题诗,皆可刻于摩崖之上。故泰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不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居五岳之首。

  为整理方便计,凡刻有长篇铭文的摩崖石刻,一律称“摩崖碑”;凡刻辞较短的题名、题记、题诗,一律称“题名”、“题记”、“题诗”刻石。

  五、墓志:即埋于墓穴内,用以表彰死者功德、标明死者生卒年月及身份的石刻。墓志之制始于魏晋,极盛于唐,宋以后逐渐衰落,而正式以“墓志”为名始于北朝。

  墓志的形制初无定制,有圭首似碑的,有圆首似碣的,有方板者,有长板者,也有阴及侧并刻铭文的。后逐步定型为方板,纵横一般为二三尺。泰山现存北魏羊祉墓志,长宽皆82厘米,刻文44行,满行45字。初始的墓志本无盖,有盖的墓志始于北魏,盛于隋唐。

  墓志之制所以起源于魏晋时期,溯其原因,主要由于当时的官府屡申禁碑之律所致。

  其形制一般上有盖,下有座,中间以八棱石柱为幢身。其幢盖八角出狮口衔缨络,或配以垂缦、飘带等图饰,盖顶置宝瓶。幢身多为八棱柱体,八面刻经文,多为《尊胜陀罗尼经》,亦有建幢不刻经者。座多为圆形,刻莲花纹,有仰

  莲、覆莲之分。泰山岱庙先后收存经幢七座,其中一座无文字,不知建于何代,今存岱庙天贶殿前西侧。另一座为唐广明二年建,刻赞语、尊胜陀罗尼经序和咒语

  等,原立肥城市幽栖寺,1977年收存岱庙,今存岱庙碑廊。其他5座皆五代时物,经文多剥蚀,原在资福寺,今收存岱庙汉柏院。

  摩崖造像:即把佛像凿于崖壁上,就山壁凿石为龛,德信体育网址佛像雕于龛内。有的配以题名、题记,或刻于其下及两侧。上雕凿佛像,称“石窟造像”。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皆为此类。

  碑式造像:亦称“造像碑”,即将佛像刻于碑石上,有的刻于碑的一面,有的刻于碑的二面或四面,其佛像或立或坐,或有龛,或无龛,碑之下层一般刻造像题记、题名。

  还有一种石造像,既不刻于崖壁上,也不是刻在碑石上,而是把一块岩石雕成佛像后,直接置于殿堂内。石像之下一般置以方形石座,石座周围刻造像题记、题名。这种造像现存完整的不多,泰山现仅存3处造像底座及造像记,其石像早不知所在。

  造像之风始于北魏初,盛行于北魏至唐代中叶,五代至宋初此风稍息,宋以后的造像不多见。从现存众多的造像资料看,造像人有多有少,少者一人,多者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有的是佛教徒,有的是皇亲国戚或朝中重臣,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泰山现存的石造像数量不多,但种类不少。有的尚完整无缺,有的石像早毁,仅存造像题记。为了整理方便计,凡保存完整的称为“石造像”,凡仅存题名题记的,则单称“造像记”。

  八、画像石:是指将图像用平面线刻或浮雕的方法刻于岩石之上的一种石刻。其题材主要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

  古代生产、生活等情节,内容十分广泛。画像石的形式始于西汉,极盛于东汉后期,东汉以后则极少见,故又称“汉画像石”。其分布区域主要在山东南部、江苏北

  部、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地区、四川中部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等地区。泰安的画像石资料也十分丰富,现存岱庙画像石廊的62块画像石,皆东汉时物,分别

  九、题名、题记、题诗石刻:此类石刻大都刻于自然石上,仅个别刻于碑石上,其内容多为题名、题记或题诗,涉及面十分广

  泛。在自然石上刻题名题记始于汉代,唐始盛,宋以后大为发展,至今不衰,泰山现存的石刻中,57%以上属此类石刻。其中唐代以前的多剥失或被后人覆盖,今

  尚存1处唐刻。宋刻多被明人覆盖,今尚存40余处。其余皆明清及近现代作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