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是书法艺术成长的沃土,书法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古代汉中以摩崖碑刻分布集中、时代连续、艺术价值高而闻名,近当代则以书法、篆刻名家众多、艺术形式斑驳而引人注目。传产生于上古的、已具书法雏形的禹王碑题刻,荟萃东汉至民国100多方摩崖的褒斜道石门石刻,集中唐代至近代130余方摩崖和碑石的略阳灵岩寺石刻,囊括明代至民国时150余方题刻的留坝张良庙摩崖碑石群,是汉中石刻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褒斜道石门石刻是东汉开凿石门隧道后,在隧道两壁及褒河河谷山岩上逐步形成的,其中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简称《大开通》)、《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简称《石门颂》)、《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杨淮杨弼表记》,隶书《石虎》、《石门》、《玉盆》、《衮雪)大字,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北魏《石门铭》,南宋《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山河堰落成记》等“石门十三品”是其代表,其书法艺术价值享誉国内外。
《石门颂》和原在嘉陵江边略阳境内的《郙阁颂》已残)及陇南成县的《西狭颂》合称“汉三颂”,是汉隶书法石刻的优秀代表。“石门十三品”多汉魏之作,其文法古劲,词章朴秀。当时刻石的初衷,在于纪事颂德,即景抒怀,似无显扬书法艺术的意图,但无意中却给后世留下书法神品。这些石刻,完成了书体由古向今转变的过程,展现了书法由秦篆向汉隶过渡、发展、成熟,再趋向章草、行书到楷体的发展轨迹和标本,或古拙苍劲,或生动秀雅,或浑厚雄健,或温润圆妙......古今学人对它们多有研究、品评和赞颂。王昶谓《石门颂》“书体劲挺有姿致……推为东汉人杰作”(《金石萃编》卷八,康有为谓《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广艺舟双楫》卷六),杨守敬谓《大开通》“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激素飞清阁平碑记》),欧阳辅谓“宋人隶书,当以晏袤(《山河堰落成记》)为第一”(《集古求真》卷一〇)。传为西汉张良所书《玉盆》郑子真所书《石虎》、汉末曹操所书《衮雪》(皆不可信)等汉隶大字,也为书法艺术界关注。
位于略阳县城南嘉陵江畔的灵岩寺,始建于唐代中期,随后即有文人雅士于此刻石立碑。南宋绍定三年(1230),知沔州(今陕西略阳)田克仁因《郙阁颂》露处江边,剥落日甚,乃以所藏旧拓,重刻于灵岩寺内石壁,并楷书作跋,记其缘由,使后世能一睹《郙阁颂》之全貌。同时,田克仁还将宋哲宗为司马光神道碑篆书的“忠精粹德之碑”碑额仿刻竖立于灵岩寺内,为汉中留下了鲜见的宋代小篆佳品。1977年,地方文化部门将已有残缺的《郙阁颂》自原址凿迁,粘接复原后亦镶嵌于灵岩寺洞前石崖。此外,灵岩寺内唐人《开成题记》北宋《刘拱题记》、南宋《灵岩叙别记》、明代白桂《游灵岩寺二首》等,书法、史料价值也很高。
留坝县紫柏山麓之张良祠,因位于连云栈道旁,自明代始即成为过往文人显宦咏叹张良精神、歌咏山水自然的胜地;抗战时期又成为众多爱国将领抒发抗日情怀、表达报国志向的处所。古今有识之士,大都将自己的胸襟情愫留住于山崖,镌刻于碑石。宋米芾《第一山》碑(仿),明礼部尚书赵贞吉《怀山好》行书诗碑、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张佳胤《归山好》行草诗碑、礼部给事中王士性《青山好》行书诗碑,清胡超楷书《留侯庙感怀》楷书诗碑,民国冯玉祥“豪杰今安在”联语楷书碑、管金聚颜体《英雄神仙》碑、王耀武楷书《还我河山》摩崖、于右任草书《送秦一椎辞汉万户》碑、白崇禧楷书《宁静致远》摩崖等,既是书法艺术上品,又有很高的文学、社会价值。
《大开通》、《石门颂》、《郙阁颂》、《石门铭》摩崖和于右任等人的书法碑刻,对当代汉中书坛具有精神笼罩作用。它们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决定了其必定成为汉中书法的旗帜。最初的艺术创造和长期的岁月打磨,赋予这些摩崖石刻以自然秉性,通体溢满生命能量和自由书写精神,这与现代书法的艺术追求形成古今呼应之势。从内在意义讲,《石门颂》等摩崖石刻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至今仍有巨大的传承发展空间,是广大书法研习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汉中当代以“石门”为旗号的书法组织甚多,直接或间接研习石门的书家日众,都证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能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内碑学中兴,余韵惠及汉中,陈毅、王世镗、文成郁、徐泽生、高道天等书法家脱颖而出。陈毅初学唐楷,后追魏晋,德信体育以行书见长,与康有为齐名,时人有“南康北陈”之誉;王世镗章草书法及其论述深得于右任先生推重;徐泽生书法尤重骨力神韵。王世镗《改定章草草诀歌》、《论草书今章之故》,文成郁《书法秘诀》、《书法辑要》,高道天《书通》等著作,成为这一时期汉中书法艺术理论的代表著作。
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号积铁室主、积铁老人等,天津人。曾任汉中褒城、镇巴、西乡三县知事。于右任赞扬王世镗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曾派人专门从汉中邀请至南京切磋书艺,并荐举其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惜不久病逝。著有《增改草诀歌》、《改定章草草诀歌》、《论草书今章之故》、《叶刻急就章考证》、《集大爨对联八百首》等。其书法艺术作品在国内及港、澳、台、日本影响甚远。
徐泽生(1889-1951),字沛科,西乡县人。曾任陕西富平县承审员、汉中道署自治督查员。后辞职归乡,在中小学执教。徐泽生书法初学欧颜,后习隶书、北魏,草书以王为主,兼及章草,重骨力神韵,所书匾额遍布城乡,名振陕南。曾为王世镗《稿诀集字》书写题跋、释文汇事等部分,刻石39方,嵌于南郑县宝峰山(今)道院壁间。
高道天(1900-1959),城固县人,曾任山东博爱县知县。书宗龙门,兼及汉隶,少从蜀人文伯子(成郁)学书,攻六朝,笔力劲健,曾在北京西四创立“汉魏书法研究社”。抗日战争期间回乡,任西北联大书法指导教师,著有《书通》、《道天翰墨》等。
值得一提和关注的是,著名帖学书法大师、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沈尹默先生,虽出生安康汉阴,但因祖、父均为官汉中镇巴(当时称定远),青少年时期常翻山越岭到镇巴探亲,以致老而印象挥之不去,曾在《自述》中重笔描写对镇巴的印象。新近在上海发现他于1948年请沈近士绘制缅怀镇巴山水的《澄清阁图轴》,就是见证他镇巴情结的重要证据。图间题识曰:“余幼时随官陕西定远,厅廨依山城而设,小有池亭之盛。澄清阁外梧竹萧森,致夏新秋,情趣尤永。至今思之,不能去怀。与近士言之,因请其作图,聊志往迹云尔。”另外,从他早年在汉中、关中与王世鏜的交谊切磋,以及现见于上海其晚年临书《石门颂》巨幅横披,足见作为帖学书法泰斗的沈尹默并不排斥碑学书法,暮年甚至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书写汉隶,以求在风格上碑、帖兼融为一炉而有所变化,呈现出新的面貌。
继中国文联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之后,汉中于1984年成立了汉中地区书法家协会(后更名为汉中市书法家协会),许建中、李星、宋宏、梁新云先后任主席。专业成就突出,个人风格强烈,在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老辈书法家主要有魏俊初、李白瑜、徐毓泉等,张文德、何挺警、张敏之、陈竹朋、徐毓泉、徐永锡、汤保存、钟林元等和在汉中市担任过重要行政职务的米脂人白云腾、城固人张保庆也很有成就。卜哲民《甲骨文联》是为数不多的甲骨书法著作之一,张文德《名家书法要旨》是汉中这一时期少有的书法理论著作。在陈竹朋、徐毓泉等老一代书法家之后,2014年,汉中有李星、梁新云、杜正满、封海洪、郭连生、牟君诚、王亚滨、宋宏、杨柳等15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13人,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会员315人。
魏俊初(1906-1990),城固人。精研中医之道,潜心书法艺术。对北魏碑刻和王羲之《兰亭序》情有独钟。其书法刚健朴茂,俊逸挺劲,圆浑庄正,肃穆宁静。《魏俊初临张猛龙碑》是其代表作。
何挺警(1915-2011),南郑人。生前曾任陕西终南印社顾问,汉中石门印社社长。善行书和金文书法,尤擅治印,是汉中篆刻领域的前辈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为培养篆刻人才倾心尽力。
陈竹朋(1919-),城固人。长期从事文教行政工作,业余潜习书艺,尤重基本功,擅长书法篆刻,兼通绘画。其书法作品多见于风景名胜地的榜书、楹联、碑碣。问世字帖著作有《楷书结构习字帖》、《毛主席诗词六首》、《注音百家姓》、《新道徳三字经》《小学生守则》、《楷行隶篆四体新编千字文》和《陈竹朋书画篆刻作品集》等。
徐毓泉(1926-2005),字静涛,号拙庐主人,西乡人。幼年即随父徐泽生学习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拙厚俊逸、振迅天真的独特风格。凝重端庄的《汉中世纪大钟铭文》是徐毓泉的书法代表作。编著出版有《王世镗先生翰墨》、《徐毓泉书法集》。
徐永锡(1936-2007),字咏兮,斋号竹喧庐,勉县人。徐永锡是书文兼擅的书法家和作家,参展或交流,大多自撰诗词联句,力求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颇有古代法文人书文俱佳的底蕴与风范。发表有大量书法作品和书论文章,作品被收藏、刻石、制联并流入多个国家。。出版《徐永锡书法选》、《徐永锡自书诗词选》和《徐永锡自书诗词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法“展览艺术”的色彩日浓,中国书法家协会先后推出全国展、中青年展、新人展、单项展等多种“国字号”展览大赛。汉中一批中青年书法爱好者通过加入国展,其专业水平个人风格在书法界有了一定影响。同时,也有一些书者远离尘嚣,醉心于斗室内挥毫泼墨、怡然自得。杨翰阳、杨柳的篆书,宋宏、王景元的隶书,薛和平、高鸿的草书,梁新云、郭连生的行草,武妙华的章草,王维宾、殷汉城的行书,梁文源的瘦金书,梅平治、孙永波的书,以及钟林元、翁嘉礼的篆刻,具有代表性。王默在书法理论方面诣深厚,发表、出版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文章著作。
梁新云游离于近现代重碑学轻帖学的滞重感之外,追随传统帖学的随性随心、自由书写精神,执笔方式、书写理念、书写实践都发生根本性变化。其行草线条流而不俗,奇而不险,节奏强弱有度,顺乎自然,章法结构开放洒脱,主体与款识随性铺排。他的书法创作可称之为“性情书写”或“唯美书写”,作品多次在《中国书法》、《书法之友》、《收藏》《书法报》等报刊发表,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入编《20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百年陕西文艺经典》等作品集。洋县籍军旅书画家梁文源,诗、书、画三栖,书法师从启功先生20年,所书“瘦金体”字体修长,字势挺拔,德信体育中宫紧收,四面放开线条舒展,聚散有度,作品流传海内外,并被多处纪念馆收藏和勒碑刻石。
汉中书坛在以汉中城区为中心形成群体的同时,勉县、宁强、城固、略阳、洋县、南郑等地也形成了一些创作群体,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受赵世钩熏陶和梁新云等引导,地处汉水源头的山区县宁强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个特殊的书法群体,涌现出杜正满、牟君诚、封海洪、陈华春、刘军等一批中青年书法家。宁强县先后举办三届“汉源书法笔会”,并成立书画院,邀请江浙书法界人士讲学、交流,先后有40余人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展览。这种现象被称为书法界的“宁强现象”,写进了新编陕西书法史。
最近十年,书法新品种刻字艺术呈方兴未艾之势。刻字艺术与古老的岩画、钟鼎文、摩崖石刻有血缘关系,它所释放出来的现代艺术信息,恰恰是遥远而具有原初意味的艺术能量在当下的释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汉中参加国际国内此类展览活动并取得成就的代表性人物有薛继军、陈华春、王晓华等。这支队伍的形成,为汉中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