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展品欣赏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德信体育网址

2024-11-24 12:26:5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曲阜的汉魏碑刻陈列馆,内存西汉碑刻6石,东汉19石,魏碑1石,北朝碑刻4石,著名者有北陛刻石、

  鲁北陛刻石,石高19 厘米,宽42 厘米,厚94.5 厘米,石灰岩质。该石阶面浅雕双璧纹,立面阴刻菱纹,一端有卯榫。刻“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9字4行,阶石的向上一面璧纹内侧刻“六五乙”3 字。鲁六年为汉景帝子鲁恭王刘馀修建曲阜灵光殿之年,因知刻石当为该殿上所用。

展品欣赏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德信体育网址

  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刻石。石长72 厘米,左高41 厘米,右高39 厘米,厚43 厘米,石灰岩质。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 年)刻。石刻“五鳯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13 字,3 行,隶书。五凤二年为汉宣帝刘询五凤二年;鲁卅四年,正值鲁第三王孝王刘庆忌王鲁,推算为公元前56年。1191年被发现并移入孔庙,又是最早发现的西汉石刻之一,所以金石著作多有著录。

  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二刻石又名“汉居摄坟坛刻石”、“孔林坟坛石刻两种”、“孔子墓前坟坛刻文”、“子思墓前石龛文”等。一石高22 厘米,宽69 厘米,厚38 厘米,石灰岩质。另一石高25 厘米,宽98.5 厘米,厚49 厘米,石灰岩质。西汉孺子婴居摄二年(7 年)刻。一石刻“祝其卿墳壇居攝二年二月造”,德信体育入口4 行,行3 字,刻字处高14 厘米,宽20 厘米;另一石文刻“上谷府卿墳壇居攝二年二月造”,4 行,行3 字,刻字处高15 厘米,宽20 厘米。为较早发现的西汉石刻文字。

  王陵塞石,高229 厘米,宽93 厘米,厚47 厘米,石灰岩质。约西汉中期刻制。此石刻字两处,一为“王陵塞石广四尺”,二行,前行4字,后行3字,刻字处宽29厘米,高60厘米;一为“二尺”,分别指石头的宽度和厚度。“尺”作为当时的长度单位,约等于现在的23 厘米。字隶书,率意朴拙,有篆书笔意。文字当为工匠随意所刻,对研究西汉民间书体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70年出土于曲阜城南九龙山摩崖汉墓群3号墓,石为封堵墓门所用。墓门共用19块石块堵塞,“王陵塞石”为其一。

  舞雩壇刻石,高64 厘米,宽64.5 厘米,厚30 厘米。刻于西汉,具体年代不详。凿线纹地,上刻两个相同的字,篆书,一立一横,多读作“麃”字。“麃”字为姓,汉时鲁国,麃姓为望族,汉《礼器碑》题名中有“故涿郡太守鲁麃次公五千”、“故乐安相鲁麃季公千”。舞雩(yu音:于)壇,在曲阜城南一里,大沂河北岸,为周代鲁国祈天求雨处。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雩坛者,雩时为坛设祭于此。有乐舞,故曰‘舞雩’。”所以,祭壇又称“雩壇”或“舞雩壇”。《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另有“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的记载,其中“舞雩”传说即指此台。

  安汉里画像石刻字,约製于西汉晚期。此刻石高254厘米,宽26厘米,厚86厘米,为墓室中墙顶部刻字,阴刻“山鲁市東安漢里禺石也”1行10字,“山”字为双勾,其余为单线阴刻。篆书径尺,瘦劲遒逸,有若蛟虬盘拿之势。

  “山”,当指今曲阜城东八宝山,“鲁市东”应即汉鲁国都城东,此地汉时称作“安汉里”,为当时鲁国基层政权组织,廿五家为一里。“禺石”即寓石,造墓所用界石。

  新富里渎石,石高18.5厘米,宽114厘米,厚39厘米,石灰岩质。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 年)刻。上刻“建武廿二年十月作瀆新富里”,其中“建武”、“瀆新富里”6 字为大字,每字一行,“廿二年十月作”6 字为小字,每3 字为一行。记载东汉初年在鲁城北门外整修护城河水沟的时间、地点等。此石原为汉鲁城北墙排水道盖石,“渎”是水渠,“新富里”是居民地域名称。隶书,笔势刚健,“建武”2 字末笔斜长,尤其雄劲。

  两城山汉画像石小食堂题记刻石,石高92厘米,宽92厘米,厚23厘米。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刻立。刻有题记2行。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立。又名“汉孔子庙置卒史碑”、“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鲁相乙瑛碑”等。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石灰岩质,无额。正文18行,满行40字,文刻元嘉三年(153)三月廿七日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应鲁国前国相乙瑛请求为孔庙设置守庙百石卒史的奏书及司徒、司空府和鲁相选任孔龢为百石卒史的公文。是汉隶成熟的标志碑之一,1998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立。又名“韩敕碑”、“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鲁相韩敕修孔子庙造立礼器碑”、“鲁相韩敕复颜氏亓官氏繇发及修礼器碑”等。碑圆首,有额,高45厘米。碑身高173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碑文十三行,满行三十六字,独第八行高出一“皇”字。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优免孔子舅族颜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发、造作孔庙礼器、修饰孔子宅庙、制作两车的功绩。碑阳末三行及碑阴、两侧满刻104人姓名及捐款钱数。碑阴还有“熹平二年左冯翊池阳项伯修来”题记。始被翁方纲发现并收入《两汉金石记》,但现在已不可见。碑立后即在孔庙保存,原存同文门,1978年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保存完整。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刻。碑两面刻,前碑名“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史晨前碑”;后碑名“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史晨后碑”。碑圆首,有额,额无字,高34厘米,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3.5厘米。前碑文字17行,满行36字,内容为鲁相史晨请求孔庙依社稷礼、出王家谷、春秋行礼而给尚书的公文及孔子赞诗。后碑文字14行,前8行36字,后六行35字,记述史晨到任拜孔庙而奏请出王家谷后祭祀孔子、维修孔庙、保护孔子遗迹事。史晨碑一直保存在孔庙,1978年由同文门下移入东庑,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孔宙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碑圆首,高306厘米,很大。宽102厘米,厚24厘米。有额,有穿,穿上有晕,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 年)七月刻立。

  额题篆书“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2行,行5字,分别位于穿两侧。碑文有题,为“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銘”。正文15行,满行28字,记述孔宙生平事迹。碑阴也有额,题隶书“门生故吏名”一行于穿下,额下题名3列,每列21行。碑左侧有唐大中元年(847年)高元度等人谒孔子墓题记,右侧有宋天圣元年(1023年)进士刘炳所作的太子中舍和著作佐郎崔暨等同谒先圣陵题记。

  陶洛残汉碑,因在陶洛村出土而得名。经过拼接残石发现原碑有穿,现存为碑右半部,残高204厘米, 残宽59厘米, 厚22厘米。约东汉晚期刻立,具体年代不详。碑为墓碑,碑阳残存12行,文已不可连读,记述墓主生平事迹,碑阴刻捐资建碑的故吏、门生的籍贯、官职、姓名和捐资数额。

  鲁孔子庙碑,又名“孔羡碑”。通高233厘米,宽93厘米,厚25厘米。碑额呈圭形,有穿。额篆书2行,行3字,文“魯孔子廟之碑”。魏黄初元年(220年)刻立。碑阳隶书22行,行40字。

  北魏神龟二年(519)立。又名“贾思伯碑”、“后魏兖州贾使君碑”等。碑通高215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石灰岩质。碑首圆形,深浮雕四龙拱起,龙首在碑侧,额刻“魏兖州贾使君之碑”。正文24行,满行40字,可惜剥落严重。正书,习称魏体,笔法高古。康有为称其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楷之极则”,杨守敬以为书体与《张猛龙碑》相似。贾思伯(467—525),《魏书》、《北史》均有传,曾任兖州刺史,颇有政绩,去职离任时,当地百姓立此德政碑。

  张猛龙碑,“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有额,圆首,浮雕四条蟠龙,龙身即为晕纹,晕纹的两端各雕两只下垂的龙头。碑通高228厘米,宽91厘米,厚24厘米。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刻立。额题“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3 行,行4字。碑阳正文22 行,行46 字,后有题名和刻立时间4 行。碑阴刻题名21 行。

  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圆首,有额,饰晕状龙纹。通高253 厘米,宽86厘米,厚14厘米。东魏兴和三年(541 年)立。额篆刻2 行,行3 字,“魯孔子廟之碑”, 正文24行,行51字。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或以后。清乾隆五十八年 (1793),黄易访得于曲阜东关外,阮元将发现经过及出土时情况刻于石左。从颜怀志《熹平残碑》“城东有残碑,精怪壁间出”诗句看,当时于墙上发现。道光十八年(1838),孔昭薰等人嵌于同文门壁上,1978年移入东庑,德信体育入口1998年移存汉魏碑刻陈列馆。碑虽残,但文字保存完好,隶书结体端谨,风格淳朴,属于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有阮元、翁方纲等题刻。

搜索